谈《莫高窟》设计意图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莫高窟》是国标本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它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写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概貌。第二段:(2——4)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三段:(5)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定为:1、通过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2、引导迁移,引导发现,学习文章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


为此,在设计《莫高窟》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时,我想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意图:


1、朗读。《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设计中我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文字,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促使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2、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可见,语文教学要重视全面、整体的把握。所以在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在屏幕上出示几段简短的文字(我对课文内容的浓缩),让学生去发现这些文字同课文内容的联系,并让学生根据我的板书,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同时,我还把课文的生字词结合到这些文字里,有效地考察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这样就使整个课堂不至于太松散。


3、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把课文描写“彩塑”的语言文字背诵下来,促进了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和内化。同时结合课文阅读,设计各种言语表达的话题,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双赢或多赢。例如,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用心读出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说说自己最强烈的感受。在第二课时,学习“彩塑”这段时,设计了“人们塑造菩萨,是希望他 ,所以是 ‘菩萨’……”这样一道训练题;学习“壁画”这段时,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有的 , ;有的 , ……”这样的句式把想象到的飞天姿态写一写;最后,“假如你就是一件被掠走的文物,如今你被存放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你最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这些丰富多样的表达训练,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