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设计(一)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指的不同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5.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 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 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四、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是什么。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课后小结 :学生能正确读文,通过学生交流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再读古文时,需要教师指导如何停顿,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小组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6)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2. 分角色朗读全文,(同桌、小组、集体)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3. 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三、复述课文


指名复述课文,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


课后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