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分析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源于大教育家孔子的《论语》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涵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所以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但是,有一些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理解不透,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误区。


我听过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一课,上课伊始,在理解字词之后,他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就发问:“你们谁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


生:周瑜让鲁肃去取箭,为什么还饮酒取乐?他一点儿都不害怕吗?


生:课文讲"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既然周瑜疑惑起来,为什么还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他不会去看看吗?


生: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鲁肃是借箭用的?


生:曹操怎么知道的上当了?


……


一连提了几十个问题,由于有些问题很可笑,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纪律涣散,老师也啼笑皆非,组织课堂纪律花去了不少时间,到下课时,还未切入主题,可见,这节课是失败的。


这就使老师们疑惑了,启发式教学不就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多问吗?我已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怎么会上成这样?诚然,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是对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的参与,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教师要指导他们由敢问到善问,并训练学生完成由发现问题到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反观这位教师的做法离启发式相去甚远。因为首先,启发式教学提倡先让学生自学,去读、去理解、去思考,学生的提问要在思考的基础上,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这位老师忽略了学生自学、思考的步骤,学生没有经过感悟所提出的问题是没有质量的,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其次,提问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提出问题,给予启导、开窍式的点拨,让学生把学到的、悟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提出问题,在此一定要突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提出与课文无关的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适当地调节,使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课文不偏向。


另有一位教师在教《草船借箭》时,他先让学生进行自学,要求学生读通课文;接着,引导学生逐段理解内容,把课文读懂;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围绕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重点段落提出问题。


生: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了什么?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


生:诸葛亮为什么会断定曹操在这样的天气里只敢放箭,不会轻易出兵?


生: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


生:诸葛亮为什么两次下令掉转船头?


生:课文为什么以《草船借箭》为题?


……


师:你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你们在读书时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正是我们需要好好理解的地方。


老师和同学们边读书边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个进行解答,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机会,时间安排合理,学生的质疑也质在了关键处,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思想和信息得到多向交流,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了,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不难看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因为在这节课上,既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


所以,启发式教学并不就等于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提问,而是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在学生充分自学、思考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恰当的提问时空,教给一定的提问方法,让学生逐步养成积极思维、善于提问、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改造教与学的关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求得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