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浅说》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汉字偏旁是怎么来的?

  汉字有独体与合体之分,独体字一般不能再分析出有意义或表音的形体单位,如“人”“手”“口” “刀”“上”“下”等,这大都是象形字或指事字。合体字则可以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或表音的单位来,如“新”“春”“快”“乐”,一般是会意字或形声字。组成合体字的字形结构单位叫做偏旁,如“亲”“斤”,“艹”“屯”“日”,“忄”“央”,“丝”“白”“木”。

  偏旁最初也就是独体字,如“彡”(读shān,毛长的意思),但随着汉字的演变,现在有两百多个偏旁已不能单独成字了,例如“冫”(古“冰”字)、“冖”(读mì,覆盖的意思)。组成现代汉字的偏旁大约有一千四五百个。它们有一定的形体、名称和读音,其中有两百多个还被用作部首。部首不是汉字的结构单位名称,它只是字书编排索引时作为汉字检索的依据。部首通常是形旁。掌握一些常用的偏旁(特别是充当部首的偏旁),对于掌握合体字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对一些偏旁的写法、读法、意义进行分析。

  十 十旁,常用字从十旁的仅有“协”“博”两字。“十”有多、得到的意思。

  冫 两点水,旧称冰旁,从古冰字( )(bīng),是个象形字,故从“冫”旁的字,意义多与冰、冷有关。如“冬”“凌”“冻”“凉”“冽”“凛”“凝”等。

  忄 竖心旁,从心变化而成,作左偏旁用。心旁写在字底时,还有“心、 ”两种形式。凡从“忄、心、 ”的字,都与性情、心理活动有关,如“志”“忠”“念”“急”“忆”“忧”“惊”“怀”“懂”“慕”“恭”。

  阝 有左右之分,用在左,为左耳旁,是从“阜”(“阜”为高山的意思)字变来的,所以“阳”(原意是山的南面)、“阴”(原意是山的北面)等字从之。用在右边的是右耳旁,从“邑”字变来,所以“邦”“郭”“都”“邻”都从之。

  釆 读biàn(不是“采”字),辨别义,像兽的指爪分别之形,是个象形字。常用字中“释”“釉”“悉”“番”从之。

  月 现代汉字偏旁月,实际上代表了三个旧偏旁。一个是“月”旁,一般在右边,如“明”“朔”“望”“朗”,和月亮有关。一个是“月( ,古文肉)”旁,一般在左边或下部,如“肌”“肥”“腹”“腥”“背”“肩”“胃”等,也有个别用作右偏旁的,如“胡”(牛脖子下垂的肉,引申为兽类脖子下的垂肉)。一个是“舟”,从“月(舟)”的字如“服( )”、“前( )”、“朝( )”。

  攴 读pū,扑打的意思。这一个偏旁在现代汉字中多数写成个“攵”(反文),从“攴”的反而只有“敲”字等少数几个了。从“攵”而仍与扑打义有关的字如“牧”“败”,而多数仅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了,如“收”“赦”“改”“救”等。

  隹 读zhuī,本义是短尾鸟,所以许多从“隹”的字与鸟雀有关,如“雉”“雏”“雕”“雁”。

  王 现在一般读成斜王旁,其实是斜玉旁,由玉字简省而成,所以从“王”旁的字,多与玉有关,如“环”“瑜”“琼”“琳”“琢”“珍”“珑”。

  彳 双人旁,又称双企人,原读chì,用于“彳亍(chù)”,义指慢慢走路的样子。所以许多从“彳”的字仍与行走有些关系,如“往”“征”“徒”“循”“役”“径”“徘”。

  灬 四点底,由“火”字变化而成,从“灬”的字多与火有关,如“煮”“煎”“熬”“烹”“熟”“热”“熏”。但是,“燕、羔(羊羔)”两字下部的四点不是火,而是由象形字(篆文分别作 、 )中表示燕尾或羔足的部分变化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