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学案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自学(6分钟)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当时天气情况的词句。


2、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从它的样子来看,科学家可以推想出什么?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二、量学(7分钟)


1、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解决问题1。同桌合作,把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讲一讲,体会作者推理的合理性。


2、指导朗读第8段,解决问题2,重点理解科学家推想的依据。


3、课文先介绍化石的样子,再推想来历,最后写发掘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插叙的好词,指导学生按顺序、 倒序重新叙述课文。


三、导学(15分钟)


1、完成自我检测一,体会作者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


2、找出文中推想的内容(第 段至第 段),理解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


想一想:如果黄河象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小组交流后汇报。


3、再读第8段,同桌合作完成自我检测二。


汇报完成情况,老师总结重点:课文内容推想、想象的依据及其科学性、合理性。


4、复述课文


请按 来历假想→发掘过程→化石样子(顺序)


化石样子→发掘过程→来历假想(倒叙)来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 写作顺序:



来历假想



发掘过程


∕ ﹨


想象 推想


四、用学(4分钟)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黄河象有骨骼变成化石,科学家假想这是 前发生的事。


2、黄河象陷入淤泥,科学家想象这是一条 、 向东南流去的小河。


3、 、 、 、写出假想的天气很热。


五、测学(8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y ū n í f ā ju é g ǔ g é b ó w ù gu ǎ n


( ) ( ) ( ) ( )


w ě i zhu ī zh ē ng zh á f ǔ l à n á ng sh ǒ u ku ò b ù


( ) ( ) ( ) ( )


2、读文回答问题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几个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 )沙土中有一段( )的象牙。他们立即向上级报告。后来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进行发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 )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 )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 )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 )。


因为在黄河边出土,这头大象被命名为“( )”。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用“ ”画出描述大象化石姿势的句子。


(3)从文中找出两对近义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


☆(4)作者根据( )想象出大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根据( )推想它死后没有被动过。这样的推想具有( )性和( )性。


3、本课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