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文言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考查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类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观性题型,也可以采用主观性题型。自2002年起均采用主观题型,由考生直接翻译文句,分值由3分至5分,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更是把主观性翻译题的分值提高到了10分(四川去年也是10分),翻译在整个文言文阅读中的比重增大了。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做好翻译训练,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先让我们来看看某省去年的高考翻译阅卷和得分情况。该省文言翻译考查的是《后汉书》中樊英有关语段中的两句: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此题总计10分。其中4个实词“厌、富、怒、进退”,2个虚词“虽、其”是踩分点。
该题《评分标准执行细则》规定:重点词语的解释,若语义与答案相同或相近,可给分。如第(2)小题中,“怒”:使发怒、使生气、使愤怒、使发火等(若将使动用法意译出来,也可给满分):“其”:你、你自己、你本人等。“进退”:做官与隐退、入世与出世、进入官场与退出官场、为官与辞官、做官与不做官等。重点词语的解释,只要不与该词语的正确意义相悖,则不扣分;若与该词语的正确意义完全相悖,则不予给分。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重点词语译出一处,给1分。
这道题最后抽样分文科5.98分,理科是6.43分,正确率仅60%左右。
根据评卷老师分析,考生主要失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错译。无法根据语境正确选用多义词词义:把“虽”译为“虽然”,把“其”译为“他”“他们”。根据现代含义,望文生义:把“非礼”译为“非常的礼节”“不是礼节”;把“万钟”译为“万口钟”“一万个钟”。
2.漏译。很多学生无法翻译“进退”“不訾之身”,只好原文照抄。
3.文意不畅。很多学生在翻译“臣非礼之禄”,不补出省略的介词“于”,忽略(2)句末语气词“矣”,从而不流畅或者不能传达原文神韵。
从以上分析可见,要想提高文言翻译得分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抓好教材复习,注重字词积累。翻译10分,六个重点实词、虚词即占6分。而这些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在课本范围内。比如翻译中的几个难点,“万钟”出现在《鱼我所欲也》中,“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进退”出现在《陈情表》中,“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其”作“第一人称”的用法出现在《游褒禅山记》中,作“第二人称”的用法出现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许多同学因为高考选段不会出自课文而轻视教材学习和复习,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没有足够的字词积累,就不可能形成迁移能力。
其次,坚持“字字落实”,养成直译习惯。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许多同学在平时学习中,满足于观其大意,不愿动笔落实,翻译能力是很难提高的。
再次,牢记六字口诀,掌握翻译方法。许多一线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六字口诀:“对(译)调(整)补(充)删(除)替(换)保(留)。”对译,即根据单音对双音的规律,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为对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调整,即调整词类活用或文言特殊句式;补充,即补充省略句省略成分并为了句意贯通补充必要的关联词语;删除,即删减文言文中不必要的发语词、音节助词、连词和语气词等;替换,即对句中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加以替换为相应词语;保留,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古时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谥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学术用语、专业用语等)一般保留不译。在平常做翻译练习时,一定要默诵口诀,提醒自己把字词落到实处。
最后,根据生活逻辑,学会语境分析。一般说来,考生对文言语段已具备一定的整体把握能力,但常常一落实到翻译上,就视野狭窄,不及其余。其实,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逻辑推测,许多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前面两句中的“其”字,很多考生失误,译为“他”“他们”,只要注意上下文(一句是樊英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是别人在批评樊英),熟悉“其”字的用法,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