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教学设计(4)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认读7个生字,一个多音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掀翻、冲破、唤醒”等词语。


3.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4’)


1. 谈话;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来了,大地妈妈的孩子都被唤醒了,开始生长.经他们装扮,大地妈妈可漂亮了。(师版画春笋,导人课题)(看课文动画片)


谜语导入: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脑袋钻出地。这是什么呀?


2.揭题: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春笋》。(注意“笋”是平舌音)


二、初读课文(16’)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笋”、“再”是平舌音;“迎”是后鼻音;“声”、“冲”是后鼻音,也是翘舌音;注意“块”、“外”声母之间的区别。)


(2)指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师生共同评价、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再自由练读;接着,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评价。)


(3)指导读长句。


A、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B、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老师的方法再读一读课文。


5、老师和学生赛读课文。


三、学习写字(20’)


l、认识新偏旁:士字头,两点水,石字旁,夕字旁。


2、观察“声、节、笑”.说说注意点。


3、你觉得哪两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吗?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5、学生描红仿写。


6、师生共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7、学生扩词,师生共同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读懂课文的内容。


3、春笋那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3’)


1、抽读生字卡片。


2、选择正确的读音。(题目略)


二、学习第一段(12’)


1.整体感知:教师引导下师生一起读读课文: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2.“唤醒”(音)训练说话:早上常常是谁唤醒你的?他是怎么唤醒你的?


3.我们来做雷公公唤醒小春笋。


4.带表情读第一句.


5.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冬天。今天小草青了,小雨沙沙,青蛙呱呱,小鸟喳喳,花草树木都醒来了。你有什么好词来形容这美好的春光.[]


6.多么热闹的春日呀!可是有一只小春笋还没睡醒呢!你准备请谁来唤醒它?


7.再读第一句.


8.(师板画)它们冲破——“它们”是指谁?


9.指导读:春笋一个一个,你追我赶,冒出地面,这种生长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呀!(冲破、掀翻、冒要有力)(抓住“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出来”等词语体会春笋生命力的顽强)


10、课件展示,教师指导朗读。


(1) 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 你能把春笋强大的生命力读出来吗?(自读,同座位互读)


(3) 指名朗读,评议。师相机指导朗读技巧。


(4) 全班朗读第一自然段。


11、创设情境,指导背诵。(配乐、加动作,把自己想象成春笋娃娃或是春雷爷爷来表演。)


12、自背,指名背,齐背。


三、学习第二段(10’)


1.学习第一句。


小春笋一个接一个从地里冒出来,他们长什么样呢?


(1) 出示实物:笋


请学生观察,春笋的外衣是什么颜色的,剥去外衣后,你又看到了什么?感受“嫩生生”。


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浅褐色,师剥去春笋一件一件的外衣,让学生直观理解“裹”.按一定顺序说说春笋的样子.用动作来演示“裹”和“穿”有什么不同?(裹比穿更加紧)


(2)在作者眼里春笋是什么?把春笋比作嫩生生的娃娃,就写出了什么,指导朗读课文的有关句子,读出喜爱之情.


2.学习第二句。


(1)引导看图想象。


春风轻轻吹来,小春笋们在做什么呀?


在温暖的阳关的照耀下,小春笋们在做什么呀?


沙沙下小雨了,小春笋们又在做什么呢?


(2)知道朗读最后两句。


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


<要激发举生的情感,一声比一声谴得高昂,读得有节奏.)


3.引读整段。(多媒体展示)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5’)


1.小组内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表演全文。


2.自评、小组评、师生互评.


3.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地生长。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朝气蓬勃地生长,课后请小朋友们去观察麦苗、小草……看看它们又是怎样生长的。


研究反思:


课文《春笋》富有童趣,理论上说,孩子们背诵起来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由于课文中部分用词比较精致,造成了孩子们背诵上的障碍。因此,在降低背诵难度上我采用了以下几招:


(一)实物展示。


学习课文之前,我要求家长们给孩子买春笋,让孩子们观察、感知,引起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我又和孩子们一起,通过各种感触方法来进一步细致地认识春笋,孩子们显得十分感兴趣。看来,这招有用。[]


(二)联想动作。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为了体会春笋是如何“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地从地里冒出来”的,我引导孩子们想象着,并加以动作的演示,加深了,也加速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


(三)合作背诵。


在一步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终于要背诵了。


这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了。为了帮助大家咬清楚每个字的发音,表达出每句话的感情,我采取了让孩子们合作背诵的方式来再一次降低背诵的难度。首先,一组演,三组配音;接着,分四人小组合作,你背我演,我背你演;最后,指名背,大家演;一起背,一起演。


总之,大家背得很快乐,而,这篇课文,也就这么背了下来。


一节课下来,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毫无障碍地将《春笋》有感情地背诵出来,较为轻松地达到了“背诵课文”这一要求。所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动”,是他们的天性,何不借助于他们的这种天性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


反思


古诗诵读前讲解到几分?


我校对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背诵古诗的要求,一年级自然也不例外。一个学期要背诵15首,一个学年就是30首。有些诗歌,孩子们早在幼儿园时期就会背了,好像就不用怎么教了;有些诗歌,孩子们没有见过,就得花时间讲解。


不过,这不是课本内的课文,理解的要求当然不同。所以,古诗诵读前讲解到几分是个需要确定的标准。对于那些已经会背了的诗歌,孩子们没有什么兴趣听讲解;而对于那些出现了生僻字,或是意义上较难理解的诗歌,即使讲解了,又有多少孩子能懂?在教学这类古诗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这样的尴尬的问题。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来得好些。所以,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尽可能地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对这些诗歌加以讲解,以降低孩子们理解的难度,帮助他们进行理解记忆。


学期将尽,我们班教学古诗的速度明显比其他班级慢,可是,我还想坚持这么教下去。因为,我只是抱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学了,就去学“会”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