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教与学互动关系的构建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教育理论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 教学互动 教学相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论文摘要】现代开放教育理论对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武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强调师生之问教与学的互动。作者结合近年来在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以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思路,并介绍了一些深受学员好评又初见成效的构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的发展倡导终身教育理念,这为电大、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现代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科学调节学生学习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基于Internet的远程网络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情感沟通相对较少,师生之间的准分离以及开放教育学员半工半读的特点使得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变得相对困难。先进的教育需要先进的师生关系,作为电大教师,积极推进互动教育,探索改善教与学之间互动关系的途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提高电大教学效果的必然途径。近年来,笔者在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探索,以课程教学为出发点,逐渐提炼出一些在南京电大深受学员好评又初见成效的构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操作方法。
  二、互动关系构建的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为学生知识构建提供适当的原材料,三是为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提供指导,四是对学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给予支持或建议。总之,就是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建立中,教师是主导,是师生之间互动关系的设计者和维护者。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多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及时了解他们的反应和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各种支持和服务,极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环境。在师生之间,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促进教师不断思索和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合作教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基本思路
  以下以课程教学为例,介绍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基本思路(如图1)。课程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互动关系最终是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因此互动关系的构建要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运用教育心理学和过程评价体系等手段激发和保持学员学习的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服务,共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的教进行反馈,共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开放教育师生互动关系构建的操作方法
  开放教育中由于学员半工半读,集中面授的时间有限,再加上学员的层次差异性比较大,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必须采取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课内和课外、传统和网络等方式相结合。
  (一)互动关系构建的基础工作——对学生和课程特征进行深入了解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现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前提,而教学设计的基础工作是要对学员和课程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实践中,我们在每学期初都要设计问卷,对选修某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采用书面和网上两种形式匿名进行,问卷主要对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上网条件、以往所学专业、面授辅导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学员的情况和需求以及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二)学期初通过导学课构建师生充分沟通的平台
  教师为了使教学结合实际,必须全面了解和他交往、对话的学生,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能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出易于与学生沟通理解的“文本”,这个“文本”源于教材却不同于教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即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但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并不是把他所理解的知识简单地“注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而是通过学员的自主选择,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文本”。在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文本”时,为了使双方的对话和沟通能够有效进行,学生也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等,即学员也要适应教师的教。因此,师生之间要相互了解,相适应,才能产生良性互动。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上述第一步的工作即对学生和课程特征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后实现了“因材施教”,这个“材”包括学生和教材,通过导学课(开放教育中我们通常把第一次课上介绍的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课程基本情况称为“导学”)实现学生对教师“教”的了解。导学课上教师主要是将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进度安排、学习方法、课程知识框架结构、学员自主学习中可以获得的助学方式等介绍给学员,这是学生要适应教师“教”的一方面。
  但是学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的接受程度如何?每位学员是否对导学课的内容都很清楚?开放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不强制学员必须参加每次的面授辅导课,导学课程之后,我们会针对导学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上挂到课程BBS上,让学员来回答,那些没有参加过导学课的学员通过回答问题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的情况有所了解,即达到让学员了解、适应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学员对于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还可以借此机会交流课程学习方法、学习意义等。通过面授和网络等方式确保师生在学期初就“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实现良好的沟通,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多角度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关系发生在教师教学与学员学习的过程之中,学习内容成为师生之间互动的媒介,学员对所学课程内容的兴趣也就成为维系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的一根纽带。在课程的导学课上,教师给学员介绍该课程的知识框架结构、该课程的学科地位和意义。让学员对该课程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开放教育学员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开放学员一边学习,一边面临工作、家庭压力,如果不能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该课程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任何意义的话就不会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
  要想学员在导学课上产生的兴趣一直持续到课程的结束甚至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还需要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兴趣的不断维护。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是运用大量的课堂讨论来维护学员的兴趣,课堂讨论可以是案例讨论,也可以是专题讨论,有时是情景模拟,但都要和学员的工作或实际联系紧密,让学员自己参与到实际问题中来,学员觉得课程对自己的工作有用或是加深了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从中感觉到收获和快乐。
  (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学员的自主学习进行全程引导
  除了在课堂上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外,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办学与网络的优势和学员保持全程的互动。为了方便学员,我们每月月初都在课程BBS上公布该月的面授辅导计划及学习要求,学员可以根据该计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安排:是否来参加面授辅导课,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也可以根据面授辅导进度借助网上资源及时安排自主学习。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课程讨论版上提出来,教师在24小时之内对学员疑难问题进行解答。部分课程内容选择网络授课的形式,对于不能及时来参加面授辅导的学员来说,课程网页为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
  (五)关注学员的反馈评价,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教师所传授知识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以此来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妻注意收集学员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高的过程,即“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可以通过面授辅导、网络教学平台、课程BBS讨论版等形式了解学员的需求和想法;学期末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员一学期下来学习该课程的一些想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看法、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对教师的教学的一些好的建议、对网络资源的评价等等。教师对学员反馈回来的这些信息认真处理,作为下一年度教学改进的依据。
  (六)通过形成性考核激励学员参与教学互动
  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中,教师是互动关系的设计者和维护者,在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学生是互动关系的主体,只有学生的参与才能产生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帮助学员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中来。在实践中,为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我们把这些互动环节设计为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形式,学生只有参与互动才能获得该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参加该课程的考试,课程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期末终结考试成绩构成,在教学互动中表现突出的学员课程的形成性考核部分成绩将获得高分。这样,一方面我们通过给学员施加压力,必须参与教学互动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科学设计互动的形式,让学员感觉到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真正收益。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