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学设计(一)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陷进



化石


附: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