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文是新课标人教版第16课《母鸡》,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老舍先生在本单元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没完没了或无病呻吟的叫声、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一点点成绩的德行,再现了一只让人讨厌的不能再讨厌的母鸡形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 “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不敢再讨厌”。
【教学策略】
本课以下几个特点需要在教学时关注:
1、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正好与本单元明贬实褒的写作手法进行比较辨别。文章一开始极尽笔墨写了对母鸡的俗不可耐令人讨厌,第四小节的过渡段笔锋一转,又塑造了鸡母亲的伟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鸡母亲的赞美尊敬的感情。先抑后扬的写法,也是前后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母亲的伟大。与本单元前两课的明贬实褒不同,这里的讨厌是真讨厌,可以进行两者的比较辨别。
2、先后呼应的写作手法。文章第一句“我一向讨厌母鸡”,最后一句是“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样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不仅突出了主题,也使文章整体感更强。
3、过渡句的应用在本文中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作者是怎样由“讨厌”一下子转变成“不敢再讨厌”的关键点所在。
4、这是本单元老舍的第二篇文章,与前一篇的《猫》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作家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感受老舍平实的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喜爱的情感经历,并从而体会母爱的伟大。
2、比较《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对比)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舍先生笔下那一只既可爱又古怪、淘气的小猫吗?《猫》那篇文章中时时处处无不表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读完那篇文章之后,我们是不是也恨不得马上想养一只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另一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母鸡》(板书课题),看看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是不是也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惹人喜爱。
【设计意图:教师以15课《猫》作为导入,先入为主地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联系,让学生不会把刚学过的类似课文给断裂开来,在学习准备上就已经自觉地形成对比学习,同会对后面的总结写作方法做好铺垫,从而把学习难度降低,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二、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情感。
1、听读、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课文中,主要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2、读阅读提示。(要学好这篇课文,书本给了我们一个锦囊妙计,你们发现了吗?找同学读阅读提示。)3、整理出问题(作者写的母鸡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什么特点?)4、带问题自读课文。(画出老舍笔下的母鸡的形象)【设计意图:这是本堂课的学生的第一个环节:初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先听读,在跟读课文,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初读时,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对课文是满怀期待的。但是,难免会因为课文本身的生字词等造成一定的阻碍,所以设计事没有先抛出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而且先把难度降低,让学生听范读的基础上去跟读,在恰当地调动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的同时,也不会一开头就给学生设置障碍,而导致部分学生会知难而退。带着这种阅读期待阅读,学生就能较好地投入进去,有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进一步是进行学习的方法提示,让学根据阅读提示去整理出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对问题的难度更容易掌控,也更能深入地理解,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自读自学课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通过这一步,学生是能完成理解课文内容这一任务的,甚至能隐约触摸到课文的主旨。】
5、检查自读效果。(找出你画出文章里面对母鸡描写最喜欢的句子,跟大家一起分享,最好能说说原因。(最后全班一起品读读))学生有可能找到的句子:
a、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我家的母鸡就是这样的。
b、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c、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母鸡其实很可怜的!
d、……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酶瞿盖妆囟ň褪且晃挥⑿邸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头戏,学生自学自悟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对前面的两次对文本的阅读和对阅读提示问题的整理,学生就会很自觉地针对这些问题而形成自己的答案,对于这些文本的重点问题,很多老师往往担心学生读不懂而将课文掰得碎碎的,细细地讲给同学听。其实,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感悟能力,而且这种感悟能力越练越强,不练则会逐渐退化。《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由体会文本,获得阅读感受。另外在本环节过程中,也是对学生一个很好的朗读训练,这么好的句子,学生感悟之后,就应该细细地品读,在品读过程中加强对母鸡的那种感受,这样对后面“母爱”部分的学习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
6、锁定老舍先生的情感变化:讨厌→不再讨厌(舍去“敢”字)。找出转折点(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母鸡讨厌吗?(讨厌:无病呻吟的叫声、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一点点成绩的德行。
一样比一样讨厌)【贬】
母鸡可敬吗?(可敬: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一件比一件伟大)【褒】
所以作者最后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但是老师这里写的是不再讨厌母鸡,你觉得那个好一点,能说说你们的看法吗?(不敢再讨厌,里面高度地体现出母爱的伟大,母爱的那种让人震撼的力量,母爱的那种自问牺牲的精神让人不能不尊敬)说得很好,看来老师这里要改过了才行了。(修改)【设计意图: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的重点之一,本课设计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在研读中培养语感与概括能力;教师即时反馈提升学生的语言,加深理解。分层要求,兼顾差异。这部分文段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意义深刻,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聚焦中心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敏锐度,也为学生解读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提供了依托。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主题研究课文,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教师协助,在关键处予以提示点拨,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自主研究、讨论后,再次聚焦中心句,提升情感体验。】
三、关注写作方法。
同样是写身边的小动物,同样出自老舍先生的手,我们现在来对比下,这两篇文章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地方。
(1)读开头结尾两句话,了解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
(2)开头写母鸡的讨厌之处,后文写母鸡的伟大令人尊敬,这是对比写法。
(3)课文目的在于写母鸡的伟大而不在于写母鸡的讨厌,写母鸡的讨厌其实更突出了它的伟大,这种写法叫做先抑后扬。
四、反馈巩固。
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了什么收获呢?(1、看事情不能看一面,要从整体看;2、母爱很伟大很伟大;3、写写作文要抓住特点,并且要写生动;4、学会了怎样用过渡句;5、学会了对比的写法……【设计意图:“知其然还必须知其所以然”,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更深的一个层次就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但是并不能单纯地讲写作方法,这样显得很枯燥无味,学生不一定有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紧扣课文的感情,理解文章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的同时,也能对上面的课文内容,作者的感情发展有了更深一步的巩固,而且起到互补的作用。另外,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也是对本单元课文写作方法的一次大回顾,在教学工程中,使用对比的方法,一方面让学生更深入地对本文写作方法的理解的同时,更是对本单元写小动物的文章的写作方法的一次学习和巩固,抓住这个机遇,对学生的写作方法的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
其实,老舍先生之所以能把两种小动物都写得如此生动,方法跃然纸上,归根到底的原因是他能够在生活中细致地观察,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也同样能写出一篇很好的文章来。
1、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2、抓住身边的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把它写下来,注意使用我们学到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身边的一种小动物的练笔,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激发了情绪动机,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想象,充实了内涵,深化了感受。孩子们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他们入文本,出文本,超文本,他们感悟着,感染着,又感化着,从而感动着……在本次练笔中,对学生的要求是要使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这个可以说是对本单元的一次巩固性的复习,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对本单元的文章进行模仿,而且有了之前的写作训练铺垫,学生就能水到渠成。】
六、板书设计:
母鸡讨厌 有了一群雏鸡 不敢“再”讨厌【贬】 过渡句 【褒】
层层递进 对比 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