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名字叫——
生:(读课题)——迎接绿色。
师:板书课题。(提示“迎”的笔画,学生跟着书空)
师:大家预习了吗?老师先来出示一些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看看你是否能读正确。
(课件出示:钢筋 满楼清香 水泥 鲜嫩滴翠 蜂巢 视觉污染 蓬蓬勃勃)
师:(指名三人读,相机评价)你能够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组吗?想一想,可以怎么分?理由是什么?
生:我分的第一组的词语有:钢筋 水泥 蜂巢 第二组的词语有:满楼清香 鲜嫩滴翠 视觉污染 蓬蓬勃勃,第一组词语都是两个字的,第二组词语都是四个字的。
师:你是根据字数的多少来分的,可以啊,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生:第一组词语是:钢筋 满楼清香 水泥 鲜嫩滴翠 蜂巢 视觉污染,第二组词语只有一个,是:蓬蓬勃勃,因为这是个AABB式词语。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词语的构成形式,这不简单哪!
生:我分的和他们分的都不一样,“钢筋、水泥、蜂巢、视觉污染”为一组,它们都是写作者生活在楼房里那种压抑的感受的,“满楼清香、鲜嫩滴翠、蓬蓬勃勃”为一组,它们都是写作者看到丝瓜后的感受的。
师:你的发现很可贵,生活在楼房里的感受你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很贴切,是——
生:压抑。(教师板书)
师:看到丝瓜后的感受你还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生:舒服。
生:愉快,
生:舒畅。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几个词语用在这里都很准确。(教师板书)看来,这位同学是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组,我们看看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
电话线、高压线、有线电视线,在楼与楼之间结成网,造成纠缠不清的视觉污染。一格格单元房,像蜂巢。在钢筋和水泥营造的有限空间里,日久便会觉得无比的压抑。
就这点空隙,竟容得下这蓬蓬勃勃的生命。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
生:老师,我想问个问题:课文里写的是“就这点间隙”,为什么您的屏幕上写的是“就这点空隙”?
师:你的眼力可真好,一下子就发现屏幕上的字和课文中的字不一样,屏幕上是“空隙”,课文里是“间隙”,我觉得它们两个意思完全一样,写哪个都行。(面向全体学生)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两个词语不是完全一样的,间隙比空隙的空间还要小。
师:那么,空间越小,就越能说明生长在这里的这株丝瓜——
生:生命力顽强。
师:你说得这么有道理,那我现在就改过来。(修改屏幕上的字,指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读出美感。)[]
师:这篇课文题目叫《迎接绿色》,这里面的绿色指的是什么呢?
生:一株丝瓜。(教师相机板书)
师: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你们来看看,哪些自然段讲到了这株丝瓜?
生:第一自然段,还有第五——第十自然段。
师:可是,文中的二、三、四自然段占了相当的篇幅,它们在讲什么呢?请三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这几段,我们思考,这几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读书,然后反馈)
生:这几段讲得是作者居住的楼房像蜂巢,日子久了觉得很压抑,感觉自己成了井底之蛙。
师:怎么会居住在这样的楼房里就成了井底之蛙了呢?我们试试通过画图来理解一下这段文字:我租住的楼坐北朝南,10层。我住在第3层。近两年,前面和东西两侧又盖了三栋楼房,四楼一围,中间像口方井。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到黑板上画图理解这段文字)
师:作者说疑心自己成了井底之蛙,就是因为居住的环境像一口方井吗?
生:还有就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互相不来往,彼此都很陌生,什么沟通都没有,就什么见识都没有,所以说自己是井底之蛙。
师:作者并没有这么说啊,你是从哪里读懂的呢?
生:(读书)站在窗前,极目不能远眺,门虽设而常关。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站在窗前,看不到很远的地方,门老是关着。
师:“极目不能远眺”是说用尽了眼力去看,也看不到很远的地方,而“门虽设而常关”是说,人们都关上门过自己的日子,很少有共同和交流,甚至住的门对门,都——
生:互不往来。
生:不认识。
师:感谢这位同学,教会了我们联系上下文读懂了句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作者就真的感觉自己像井底之蛙,请你们把这几段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压抑的情感。(学生自由读书)
师:课题叫“迎接绿色”,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好几段与绿色无关的内容呢?
生:我觉得不是没有关系,而是有很大关系。(听课老师笑)
师:那我们就来听你说说这很大的关系是什么?
生:作者把环境写得越恶劣,就越说明绿色对这里的人们的重要。因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感觉压抑,所以见到了丝瓜才会感觉舒畅。
师:(恍然大悟状)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么写作者是有目的的,恰恰突出了后面讲到的丝瓜带给人们的享受和愉悦,谢谢你。(走过去和学生真诚地握手)
师:那我们赶紧来看看,课文到底讲了哪些人爱护这株丝瓜呢。请同学们默读5——10自然段,画出都有谁用什么样的方式爱护丝瓜,把他们的做法中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标划,然后反馈)
生:爱护丝瓜的人有:王叔叔、孩子们、我爱人和老张。(教师板书)[]
生:还有作者。
生:可能还有很多人,但是课文选了几个人作代表。(听课教师笑,表示赞赏)
师:这就叫以点盖面,不都写,用不用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作代表。他们怎么做的呢?
生:王叔叔是拆下旧鸟笼的底儿,然后罩在丝瓜上。
生:我叔叔还给丝瓜搭架。
师:如果我的黑板上就写三个字来表示王叔叔的做法,写哪三个字?
生:拆、罩、搭。
师:你真会提炼和概括。(教师板书)就像这样,谁还能接着汇报?
生:孩子们是围在四周唧唧喳喳地,忙着递竹竿、拉铁丝……,您可以写:围、递、拉。(教师板书)
生:我爱人是把竹竿伸出去,想让丝瓜顺着竹竿往上爬。她的做法是:伸。(教师板书)
生:老张是个钓鱼迷,他把鱼线垂下来,要钓绿。他的做法是:垂、钓。(教师板书)
师:你们概括得很好,这些词语在我们的眼力变得那么生动、那么有情,因为人们对丝瓜的关注与爱的情感就藏在这样的语言文字之中,请你们自己先练习读,然后请几位同学读给大家听,我们共同来感受人们对丝瓜的情感。(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师:课文在一开头就说:“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你们知道什么叫“野生”的吗?
生:野生就是没人管它,不是特意种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自己长出来的。
师:就是这么一株野生的丝瓜,怎么就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为什么人们就这么喜爱这株丝瓜呢?
生:因为丝瓜开花的时候特别好看。
生:而且还特别香。
师:你们是从哪里读懂的这个意思?
生:(读书)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阳光一照,露珠在叶间闪烁,风一吹,是晶莹的风铃。
师:你们注意:黄和绿本来是形容颜色的,在这里除了颜色,还有了动态的感觉,这让我们感觉,这株丝瓜——
生:生长得特别好。
生:生长得特别美。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指名生读,教师指导)
师:“惊叹号般地垂着”是把谁比作了惊叹号了呢?(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多么朴实而又生动的比喻,再来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师:你们是否注意到,有这样一个字在课文的三句话中都出现过,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你能发现吗?
出示课件:
(1)楼角处有一堆土。就这点间隙,竟容得下这蓬蓬勃勃的生命。
(2)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瓜的藤沿着瓜架爬,最后竟爬到了楼和楼之间的电线上。
(3)有时,我把头伸出阳台,竟会看到五六个伸出的脑袋!
生:我发现“竟”这个字出现了三次。
师:你真会发现,你们知道“竟”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出乎意料的意思。[]
生:没有想到的意思。
生:料想不到的意思。
生:意想不到的意思。
师:你们说得都对,那么作者意想不到的是什么呢?先来看第一个句子。(指名读句子)
生:作者没有想到丝瓜的生命力这么顽强!
师:第二个“竟”呢?又有什么是作者没有想到的呢?(指名读句子)
生:作者没有想到丝瓜爬得太快了!(听课教师笑)
师:我理解你的意思,也就是说,丝瓜生长的速度太快了,这是作者想不到的。第三个“竟”呢?(指名读句子)
生:作者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在看丝瓜。
师:你们看,同一个“竟”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所以读书要读得细,读得细才能品出文字中的味道。
师:是啊!作者把头伸出阳台,没有想到会看到五六个伸出的脑袋。人们仅仅是在喜欢丝瓜的美吗?
生:不是。人们在说着丝瓜以外的话题。
师:(出示课件,指名读)
这些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就在这种丝瓜的牵连中,说着丝瓜以外的话题。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
师: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P能有谁在说着丝瓜以外的话题呢?
生:王叔叔、老张、孩子们还有我爱人。
师:那咱们就请几位同学扮作文中人物来说说这丝瓜以外的话题。(指名学生分别扮演文中人物,进行口语交际)
生:(扮王叔叔)老张啊,又在看丝瓜了。(学生反对:应该说丝瓜以外的话题)
(摆手解释)别着急啊,我过渡一下,这就说。(笑声)老张啊,你家里种了啥植物?
生:(扮老张)我养了盆仙人掌,都说这东西生命力强,没想到死了。
生:(扮王叔叔)怎么会死了呢?
师:(插话)这个时候你看老张多伤心啊,想一想:你该说点什么呢?
生:(扮王叔叔)别难过,哪天我陪你到花卉市场再买两盆回来。
生:(扮老张)谢谢您了。
师:邻里之间由原来的互不往来变成了结伴去逛花卉市场,这真让人高兴。有哪个孩子听见了他们的对话了,你要说什么?
生:(扮孩子)王叔叔,您吃了吗?
生:(扮王叔叔)吃了,吃的方便面。
生:(扮孩子)方便面多没营养啊,您到我们家再吃点吧,我们家吃老北京炸酱面,可香了。(掌声)
生:(扮王叔叔)谢谢,谢谢,下次我一定留着肚子到你家饱餐一顿。(笑声)
师:这王叔叔可真够不客气的,(笑声)不过,这一定是邻里之间感情特别好,所以孩子才会发出这样真诚的邀请,王叔叔也才会这样欣然答应。
生:(扮老张)作家的爱人您好。您最近工作忙不忙?
生:(扮我爱人)忙啊。
师:(插话)你看,你的邻居老张不知道怎么称呼你好,只知道你爱人是个作家,你希望他以后怎么称呼你呢?[]
生:(扮我爱人)您叫我小李就可以了。(笑声)
生:(扮老张)小李啊,我看你脸色不太好,可能是工作太累了,你要注意休息,多吃点水果,别上火。(掌声)
生:(扮我爱人)谢谢您的关心,您也保重身体。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邻居就这样因为这株丝瓜唠起了家常,享受着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带来的真情与温暖。(指着屏幕上的文字)如果说那株丝瓜带给人们的是自然的风景,那么每天发生在邻里之间的这动人的一幕幕就是——
生:人间的风景。
师:(出示课件)
没有丝瓜时,门虽设( );
没有丝瓜时,我们眼前是( );
没有丝瓜时,我们感觉( )……
生:没有丝瓜时,门虽设而常关;没有丝瓜时,我们眼前是视觉污染;没有丝瓜时,我们感觉自己是井底之蛙……
生:没有丝瓜时,门虽设而常关;没有丝瓜时,我们眼前天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电缆线结成的网;没有丝瓜时,我们感觉心里很压抑……
生:没有丝瓜时,门虽设而常关;没有丝瓜时,我们眼前是蜂巢样的楼房;没有丝瓜时,我们感觉心里很憋闷……
师:(出示课件)
有了这株丝瓜,邻居们( );
有了这株丝瓜,我们眼前是( );
有了这株丝瓜,我们感觉( )……
生:有了这株丝瓜,邻居们开始互相交谈;有了这株丝瓜,我们眼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有了这株丝瓜,我们感觉心情很舒畅……
生:有了这株丝瓜,邻居们开始互相关心;有了这株丝瓜,我们眼前是一道自然的风景;有了这株丝瓜,我们感觉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就像一家人……
师:这个时候,你们觉得这还仅仅是一株丝瓜吗?
生:我觉得它还是一条纽带,联系邻居们的纽带。
师:说得好,这是一条联系邻居们之间情意的纽带。
生:我觉得它还是一座桥梁。
师:是一座怎样的桥梁呢?
生:是一座友谊的桥梁。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题目——迎接绿色,这绿色仅仅是指丝瓜吗?作者和邻居们迎接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生: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师:是啊,人们迎来这株丝瓜的同时,也就敞开心扉迎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爱与真情。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学生跟读)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
师:下课
板书:
迎接绿色 压抑
王叔叔 拆 罩 搭
一株丝瓜 孩子们 围 递 拉
我爱人 伸
关心、爱护 老 张 钓
真情、温暖 舒畅、愉快、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