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声》教学设计之三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教材分析:


《听声》是长春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板块的一首古诗。诗的前四句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写出大自然中的鸟声,蝉声,虫声和雪声。第五句渲染了一种宁清幽远的意境,使人忘记生活中的喧嚣,配合涧边的瀑布,山中的松风更使人浑然忘记了烦恼。清朝诗人张潮不愧为听声大师,几句话写出了不同季节听觉之别,不同环境中听觉之异,充分调动了人的听觉经验和感受。四季在他笔下不再是简单的季节轮换,而是一首拥有不同乐章、声情并茂的交响曲!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和1个部首,会写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热爱美丽的大自然,愿意探索自然界奇妙的声音。


4、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能背诵课文并能跟随诗人一起感受四季之声。


三、教学方法:


1、采用韵语识字的方法,将认识生字和认识事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重难点。


四、学习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学习经验自主学习、记忆生字,如熟字加减法,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效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上课伊始,我便播放有关声音的课件,大自然的声音多美妙啊!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清朝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听声大师”,他的名字叫张潮,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位听声大师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吧!相信此时学生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和我一起走进韵文。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善于模仿,而我们老师就是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相信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一定会深深地吸引我的学生,也一定会激发起他们的朗读兴趣和欲望。


(三)、学生自读,圈画生字:


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诗中圈画生字,是借助定位识字法让学生对本课的生字有个初步了解,为下一步的随文识字打好基础。


(四)、逐句品读,随文识字: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更多,懂得更多,实现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在备课时思考最多的问题。叶圣陶行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而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在此环节采用了韵语识字的方法,并将认识汉字与认识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1、如在学习第一句诗“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的时候,我先找一名学生读一下这句诗,并指出这句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蝉”,然后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说说怎样记这个字,可以用熟字加法来记,也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蝉这种昆虫,我给学生播放蝉的图片,让学生亲眼去看,亲耳去听。蝉是翘舌音,有个别学生读成平舌音“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两个字,我还特意找来了蚕宝宝的图片,讲解蚕的脱变过程。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片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让学生区分开“蝉”和“蚕”这两种昆虫,记住字音,更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2、再如学习第三句诗“松下听琴,月下听箫”的时候,在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琴的名字之后,我出示了古琴的图片,古琴上有一根根的琴弦,多像这“琴”上面的两个王字呀!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如“琵琶”。此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琴字的演变过程,也让他们感受到我国汉字是多么地有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些经验。


(五)配乐朗读,看图背诵:


在此环节中,我又把生字还原回古诗中,让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通过定位联想,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选择了悠扬的伴奏音乐,并配上了精美的图片,这样既能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背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听声


清 张潮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


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松下听琴,月下听箫。


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松风,


觉耳中别有不同。


板书是一篇课文的缩影,一定要体现教学的重点,因此课前我把整首诗写在黑板上,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逐一用彩粉笔描出来,这样就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