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性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必然和趋势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论文关键词]区域图书馆 图书馆集群 建网模式 组网技术 资源共享
  [论文摘要]网络基础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运用是构建区域图书馆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区域图书馆必须具备的网络架构、管理模式、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指出区域图书馆的网络建设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图书馆长久以来“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宗旨。
  区域圈书馆是通过区域或城域网络,连接地理位置相近或橱邻的各类型图书馆(包括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技图书馆等)形成的一个区域化、集群化、数字化、网络化.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门户对读者提供服务的文献信息共享空间。这种传统和现代交融,虚拟和现实结合的模式,使得它已不再局限于各图书馆之间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共享,它实现的是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和利用。区域图书馆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其核心在于网络的建设,其实质在于资源的整合,其目的在于全方位的共享,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和趋势。
  1传统和现代的冲突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曾经给予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巨大帮助,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重大贡献。但是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下,各图书馆只是作为一个独立运作的实体,各自为政、极少沟通。从区域的角度看,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无法达成最大效能整合资源、避免浪费实现文献资源一体化的良好愿望;其次是削弱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互,图书馆之间的通借通还只能是流于形式;第三是缺乏便捷的沟通渠道,存在着阻碍各图书馆之间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无形壁垒。陈旧的模式,独立的发展,结果是使各图书馆成为一座座信息的孤岛,建设重复、浪费重复,单一的服务模式给读者造成了不便。每个图书馆的读者只能享受本馆的资源服务,而不能享受其他其它图书馆的服务。即使最普通的服务如A馆的读者需要借阅B馆的图书也需要重新办证,结果导致区域内整体文献信息资源得不到协调有效的利用(如图1所示)。
  图书馆发展到今天,工作重心业已从内部业务工作为主转变为以读者服务为中心,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现有资源为读者服务,已成为各图书馆追求的工作重点。整合各图书馆的数字、非数字化资源信息,共建共享、集中管理,才能达到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利用网络将同一区域内的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同置于网络环境下。将它们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正是图书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且也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图2所示)。
  区域内图书馆在网络基础上,通过Intemet/城域网连接在一起,各图书馆将不再是孤立的、离散的点,而是互相之间形成网状结构,对外表现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对内则是相互联的独立实体,读者享受的服务可以是全区域范围的。
  2网络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选择
  区域图书馆网的建立,其根本问题在于组建区域内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途径。而网络,无疑是实现这种跨区域跨时空沟通最有效最迅速最低成本的途径。区域图书馆究竟采取何种建网模式?纵观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历程,主要有终端/主机模式,局域网下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广域网下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终端/主机模式主要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其应用范围仅限于单个馆,目前已极少采用。C/s模式在是基于局域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上世纪9o年代中期曾作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架构的主流,一直到今天,将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带入了新境界。在Intemet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地步,C/s模式在伸缩性、可管理、资源共享、联合服务等方面有技术上先天的缺陷,难以实现数字资源和传统业务紧密结合以及海量数字资源的分布处理。随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要求的日益提高,B/S模式应运而生。B/s模式全称Brower/Server或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对C/S模式的一种改进,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的事务逻辑则在服务器端(Server),这样的结构可以做到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KN、WAN、Intem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同时比c/s结构更有利于数据同步、数据实时更新、数据的溯源和及时服务响应…。从目前区域图书馆网的理论研究到已建成的区域图书馆网,这种基于B/S或是以B/S为主C/S为辅的结构模式已得到越来越多人们地认可(其结构如图3所示)。
  区域图书馆不仅需要通过]ntemet网络或城域网络将区域内各图书馆联合起来,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内各图书馆之间实现文献资源共享,馆际间文献采购整合、分类编目,流通等常规工作一体化的集群综合管理平台,如书目数据统一检索、书刊阅览“通借通还”等,实现基于Intemet的对传统业务和海量数字资源的综合管理。同时辐射整个区域内各图书馆的资源、人才、技术和服务优势,提升区域内图书馆的文化形象和服务层次,增强区域内各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和信息传递能力L2J。这是区域图书馆网络建设中的必然要求,决定其是否能够组成一个真正的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群,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立体信息空间,同时达到与国内外其它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区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有多种,其中集群管理模式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其模型如图4所示)。
  所谓图书馆集群就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这是一种介于部门所有和条块分割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图书馆组织形式,其本质属性是内部行为主体的结网和互动。这种模式涵盖在线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网上阅览、参考咨询、统一结算等各方面的功能,着力于构建一个分布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使得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能够以数字化方式贮存、以网络化方式互连,提供即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简言之,区域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应包含区域网络平台(广域网、城域网、VPN网)构建和专门针对图书馆间实现文献信息共享而开发的综合管理系统构建两部分,这种集设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技术为一身,在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方面发生的重大变革,将使图书馆冲破传统物理围墙的限制,成为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及区域文化建设于一体的图书馆发展新模式。
  3区域图书馆组网技术
  区域图书馆网络建立的基本目的是构建本区域内各图书馆之间、区域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桥梁,实现整个区域内图书馆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共建。因此在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各图书馆之间数据传输的效率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需求。而高速稳定的互联接入技术则是其中的关键。综合目前多种接人技术,比较可行的主要有以下3种:
  3.1直接光缆专线接入
  技术相当成熟,速率和管理自我控制,效果最好。但光缆线路的铺设要求具备诸多条件,施工不易。如果租用光缆线路,费用可观。
  3.2基于用户设备的CE—VPN技术
  VPN即虚拟专用网(VirtalPrivateNetwork),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CE—VPN技术主要采用IPSec(IPSecurityProtoco1)方式,在各图书馆之间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通过在用户端安装和设置VPN路由器、防火墙,在公众网如Intemet中建立一条图书馆专用的虚拟数据通信网络。由于VPN隧道的起始点和终止点都位于图书馆的VPN用户端,图书馆通过私有隧道仿真一条点到点的专线来访问,这样就实现了各图书馆网站之间的安全通信。由于CE—VPN隧道的建立、管理、维护由用户负责,运营商只提供网络通信线路,安全性高、综合成本较低。
  3.3基于网络的NB~VPN技术
  同样属于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但NB—VPN具备更多优点,它采用多项新技术,不仅包括IPSec,还包括虚拟路由、MPLS、和GRE通道等,特别是在划分通信服务等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图书馆能够实现各种级别的通信服务。而其采用的MPLS(MuhiprotocolI五bel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是新一代的高速骨干网络交换标准,数据包通过虚拟电路来传送,使数据包传送的延迟时间减短,增加网络传输的速度,极具发展潜力。
  利用MPLSVPN技术还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物理网络上实现多个逻辑上相互独立的VPN专网。在区域图书馆网络中,不同的图书馆有着不同的业务系统,有的系统既要求相互隔离,又存在着互访的的需求,而MPLSVPN技术正是适应了这一隔离及互访的需求。此外大多数NB—VPN为所有网络站点提供直接连接,这尤如一个完整的网状WAN,对图书馆来说,既适应了简化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的要求,又消除了网络抖动、减少时延和数据包丢失。NB—VPN技术这种种特性使得NB—VPN非常适合于构建区域图书馆的支撑网。在网络运行方面,其隧道的建立、管理、维护由运营商负责,MPLS用户只要交付运营商一定使用费,即可直接接入网络。
  组建区域图书馆网络,选择何种组网技术,主要根据需求和应用而定。直接光缆接入性能最优.但相应的代价也高,只适应区域内大型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互联。NB—VPN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很多乡镇、边远地区还没有被MPLS运营商的网络所覆盖,普遍运用尚待时日。应此,在解决基层图书馆互联方面,首先可采用基于用户的CE—VPN组网。具备条件后再逐步发展到基于网络的NB—VPN,这应成为区域图书馆组网和接人的主要方向(如图5所示)。
  4区域图书馆展望
  基于B/S结构,建立在互联网络上的区域图书馆系统,通过高院桶踩的接人,将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达到各馆之间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与协作。可以预期的是,在通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区域图书馆与通讯技术的紧密结合。还将派生出更高层次的多种服务方式。例如区域图书馆网络与移动通讯技术的结合,使读者和图书馆之间可以通过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终端方便的接收和发送信息,支持WAP用户查询诸如图书馆目录、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资源数据库等数字化文献资源。
  简言之,区域图书馆的网络建设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图书馆长久以来“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宗旨,并符合于本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种种特征和需求,这使得区域图书馆的网络建设成为我国2l世纪图书馆现代化的关键和突破口。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