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第二课时 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材分析:《秦兵马俑》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状物类散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 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作者在写作时不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还在写作特色上具有“语言简洁、用词准确、想象丰富”的特点,从而把秦兵马俑形象鲜明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更像是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总体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能够通过抓紧语言文字,概括叙述出作者在介绍秦兵马俑第二个方面特点时“语言简洁、用词准确、想象丰富”的三个写作特色,并能体会这些写作特色在文中的作用,从而感悟形象,陶冶情操,在写话时运用这些写作特色来描写状物。)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秦兵马俑两个方面的特点。


2. 能说出文章在介绍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时的写作特色:语言简洁(四字词)、用词准确(动词)、想象丰富,并能说出这些写作特色在文中的作用。


3.选择一幅秦兵马俑图片,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能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能够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作者在介绍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时的三个写作特色。


2.能够模仿作者在介绍兵马俑时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色进行写话。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品读感悟、概括叙述,领会本文写作特色在文中的作用,感悟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课前师板书: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形象鲜明一、复习回顾,告知目标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生齐读好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秦兵马俑的两个特点:(1)规模宏大,(2)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3.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这些说明方法,将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4.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9小节,找一找作者列举了哪些种类型的兵马俑?生:交流文中列举的兵马俑类型。


5.师:(课件出示不同类型的图片)


6.我们来看,作者就是例举了(手指ppt)(生:齐读类型)就是这样,写出了它(手指板书)“类型众多”这一特点的。


7.揭示学习目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兵马俑“形象鲜明”这一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从回顾作者在写“规模宏大”特点时的说明方法,引出这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因为孩子清楚了任务目标,就会主动去探究文本。)[]


二、导学“将军俑”(教)


1.让我们先去看一看将军俑。(出示将军俑段落)指名读。


2.有位同学很喜欢将马俑,他看了将军俑以后,也写了一段文字,咱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改写段落)指名读。 “将军俑身材高大而且强壮,头上戴着金冠,身上穿着铠甲,手上拿着宝剑,抬着头挺着胸,站在队伍前列。他神态自若。”


3.同学们觉得这段写得比原文好吗?(没有原文好)


4.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原文比下文写得好在哪里呢?


5.生自己先对照着读一读这2段,比较两个段落,发现课文中的这一段落好在哪里?


6.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归纳课文的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身材魁梧——身材高大而且强壮;头戴金冠——头上戴着金冠;身披铠甲——身上穿着铠甲;手握宝剑——手上拿着宝剑;昂首挺胸——抬着头挺着胸。 ★教师指出:用较少的语言来表示同样的意思,这就叫做语言简洁。(板书:语言简洁)


★师问:在这里,这些简洁的语言有什么共同点?(四字词)


★指导朗读,体会“语言简洁”的好处。(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你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怎样的一位将军?(好处:能突显将军威武的形象)


(2)用词准确:披——穿;握——拿过渡:我们再来看看,这里还有2个动词,(点课件)一个是——生读“披”,一个是——生读 “握”字,看看下文用的是什么动词呢?生:“穿”——“拿” 师问:那么作者用“披”和“握”这2个词好在哪里呢?(“披”:更能体现出将军的威风,“穿”字却没有这样的效果;“握”:握和拿比较,能显得特别有力。)(以上动词都可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演示来体会)


★教师指出:作者这样用词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这就叫做用词准确。(板书:用词准确)在这里,主要是动词使用很准确。


★指导鞫粒体会“用词准确”的好处。


(3)想象丰富:


★师:那么,和下文相比,原文还好在哪里呢?明显还缺少了什么?生: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


★哪些语句是作者的想象?指名读第一句。(点课件)还有想象吗?指名读第二句(点课件)


★师:课文了想象部分,好在哪里呢?(生:感觉将军俑活了起来;人物形象非常生动;这是位很会打仗的大将军。)


★教师指出:作者不仅写了眼前看到的,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使得将军俑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正是想象丰富的作用。(板书:想象丰富)


★小结三种写作特色:同学们,正是因为作者在写将军俑时做到了(手指板书)“语言简洁、用词准确、想象合理”这三点,让人感到这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将军。[]


★师:现在,就让我们完整地来读读这整段话,体会一下这三种写作特色所带来的好处!(生齐读这段文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教”,将精心准备的文字和原文写将军俑的段落结合起来对比感悟。引导学生作对比,让学生逐步发现、进而概括出作者在文中描写将军俑时的三个写作特色;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地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体会这样的写作特色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带来的好处。)


三、导学“武士俑”(扶)


1. 过渡:告别将军俑,让我们再去走近武士俑看一看!(课件出示武士俑一段)指出:作者在描写武士俑时,同样做到了“语言简洁、用词准确、想象丰富”。


2.自由读,思考:“语言简洁、用词准确、想象丰富”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有什么好处?


3.师生交流:语言简洁:体格健壮、体态匀称;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用词准确:穿、套、蹬;握、擎、拿。想象丰富: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4.相机指导朗读。


5.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时做到了“语言简洁、用词准确、想象丰富”,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群英勇无畏、斗志昂扬的武士!这些武士怎能不让人敬佩呢?


6.就让我们完整地朗读这一段,用朗读声来表达你的敬佩之情吧!齐——(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扶”—— 进一步夯实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之前学习“将军俑”段落中掌握的学法及写作特色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着直接触摸感受文本,探索语言文字,激起个性化独特感悟,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尝试着进入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情感世界。)


四、导学“骑兵俑……马俑”(放)


1. 作者笔下的将军俑和武士俑不但形象鲜明,(手指板书)而且都具有这样的写作特色,那么,余下的其他兵马俑呢?(课件出示:6-9小节)


2.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自学课文的第6—9小节,拿出笔来圈圈画画,自学第6-9自然段,要求:“语言简洁、用词准确、想象丰富”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有什么好处?提示学生:语言简洁的地方在有关词句下面加点(板书●);用词准确的地方可以圈出来(板书○),想象合理的语句,请用直线划出(板书—— )


3.师生交流:语言简洁:(四字词均可;其他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也可。)用词准确:着、蹬、执、持…… 想象丰富:随时准备……;随时准备……;好像一声令下……


4.相机指导朗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放”—— 检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在6-9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勾画圈点,自己来体会作者的三个写作特色,也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导学“神态各异”(第十自然段)


1.课件配乐播放图片(兵马俑图片),看后,要求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


2.出示“神态各异”段落自由读,思考:写了几种神态?兵马俑仅仅只有这四种神态吗?指名读分别读描写神态的句子,思考:这几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语言简洁,想象丰富,用词准确) 同时指出:“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真的能听到呼吸声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小结:是呀,难怪看过兵马俑的人们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手写板书:艺术珍品)艺术珍品。。。”


4.指导朗读: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音乐,拿起书再去欣赏品味一下这些艺术珍品吧!


5.师:配乐齐读。(放音乐)师引读: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齐,——生跟读(设计意图:逼真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不能不引起学生和文章、教师的共鸣,课堂的三体为一也就水道渠成,创设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学生也能游刃有余地看出此段的写作特色。)


六、总结全文


1.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撼全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望着眼前的兵马俑,我们仿佛看见当年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我们仿佛听见了将士的呐喊,战马的嘶鸣。——齐读最后一节。


2.至今为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已接待游客5000多万人次,在这些参观者中还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很多国外贵宾参观后都忍不住题词留念。出示题词,齐读。


3.小结本课所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语言简洁,想象丰富,用词准确)(设计意图:通过前面文章的学习和学生情感的堆积,到此时再用外国贵宾赞叹兵马俑的话语引出文中赞美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的段落,可以把学生对秦兵马俑的喜爱和民族自豪感引发到最高点,此时再让学生来这堂课的收获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七、拓展延伸


1.师过渡:既然同学们在这堂课上有那么多收获,那么,今天,舒老师也带来几尊兵马俑图片,请看大屏幕——出示4张图片。请同学们也能像刚才走近兵马俑一样,走近它们,端详他们,用你们的心去倾听他们的呼吸声。


2.布置作业:(课件出示要求)请你模仿4-9小节的写作特色,挑选一尊塑像来进行描写,注意突出他们的特点来。 3.学生课后练习写片段。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所以在课后延伸作业设计中,让学生运用这堂课的写作特色来写片段,使学生的读、思、写有机结合,并且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语言简洁 ●


用词准确 ○


(艺术珍品) 类型众多 形象鲜明 想象合理


教学反思:


2009年12月上旬我在“苏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执教了《秦兵马俑》,听了许多老师的点评,感触颇多。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和老师们提出的许多合理化的建议,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一、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文章的结构,在思中感悟兵马俑的特点,在说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写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在教法方面,我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展开学习;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学法方面,主要运用读写结合法,使学生的读、思、说、写有机结合。


二、创造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我在课件中制作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绍(课前播放);上课时课件中关于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三、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如:教学将军俑自然段,你读了作者想象的语句,你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又如:在欣赏完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图片后,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以此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要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教学“6-9”自然段时,我在学生掌握一定学法和写作特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最后在向同学们汇报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其他同学们来分享其学习成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把握好这一点: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学生除了学知识,还应该掌握表达内容的方法、驾驭语言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