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学探讨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要】通过运用活动教具、实物与教材配套的挂图,利用身体语言辅助有声语言以及形象的比喻,多媒体等,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使《机械基础》课程变得通俗易懂。
  【关键词】感性认识 形象思维 身体语言 多媒体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理论和实践认识的活动途径。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离不开感知,思维是在感知所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的。《机械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促进的机械类工种技术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多为生产上使用的零部件和机构等的实例,专业技术知识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其中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很抽象,如果仅用语言或文字描述,这对没有接触过实际生产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感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此,笔者在二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认为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感知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活动教具及与教材配套的挂图
  
  活动教具的主要作用是把机构的工作过程再现出来,使学生产生一种具体的形象思维,再配以挂图进一步分析工作原理使学生易于接受。活动教具有:
  1.模型:如带传动﹑齿轮传动﹑棘轮﹑槽轮机构及其调节机构等。
  2.自制教具:对于没有现成教具的内容,可自制一些简易的教具进行教学演示。如渐开线的概念—在平面上,发生线沿着一个固定的基圆作纯滚动时,发生线上一点的轨迹,称之为渐开线。学生对“纯滚动”与“发生线上一点的轨迹”难以理解,可用有一定厚度的硬板裁一个圆盘,在一直木条的一端及长度范围上任一位置各挖一小孔放一小截粉笔,先用直木条与圆盘相切演示纯滚动,然后把圆盘用一只手按紧在黑板上,另一只手用直木条与其相切作纯滚动,让学生看到木条上粉笔画出的痕迹—即为渐开线,这样的演示与讲解不仅给学生完全理解了渐开线的概念,而且为讲“渐开线的性质”埋下了伏笔。又如:“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部分内容,笔者应用以下自制教具,分别演示了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常用的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的工作情况,死点位置,运动不确定的现象,形成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的各杆长及静件的关系,急回特性等,使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
  以下为自制铰链四杆机构: 
  在“液压基本回路”的讲解中,可按液压元件的图形符号制作一些彩色小卡片,如:
  使原有的挂图变成活动挂图,而且用色彩代表了正在工作的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液压基本回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3.实物:如虎钳,机床拖板上应用的螺旋传动;牛头刨床上的曲柄摇杆机构、导杆机构等,有些实物教具(如上述)结构庞大不宜带进教室,就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若为小件的实物如:链条、单个齿轮、轴承等就带到教室让学生传看。
  
  二、利用身体语言、辅助有声语言
  
  身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又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辅助,也是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采用。
  在讲“齿轮啮合传动”时,因齿轮副模型较小,学生能观察到主、从动轮转过的齿数关系,而对轮进入啮合和脱离啮合的过程看不清,就可以用两手演示:张开两手,用手指代替轮齿,摆动手掌,一只手的手指一对一地分别嵌入、退出另一手的手指间。
   讲“侧齿式离合器”时,虽有挂图,学生还是无法想象出它的结构及两半离合器是如何接合和分离的,这时可结合挂图,用两只手臂代表两轴,而两手各代表联接两轴的半个离合器(作单手拿球状)然后把两手手指与指缝嵌合起来,即表示两轴联接,两手分开即两轴分离,在这一合一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侧齿式离合器的结构,还明白了为什么侧齿式离合器不能在高速下联接两轴(两半联轴器侧齿相碰撞无法相嵌)。
  又如表述用联轴器联接的两轴可能出现的相对位置关系时,可用两个食指演示:轴向、径向、偏角、综合位移,既比画图快又比画图生动形象。
  实践表明只要身体语言运用得当,不仅能丰富有声语言的内涵,而且增强了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形象比喻、通俗易懂
  
  比喻是利用相同或相似的道理,举出通俗的例子,用打比方的方法把问题讲清楚,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在讲超越离合器时,学生无法理解:超越离合器能使同一轴上有两种不同的转速。笔者告诉学生自行车的后轮采用了超越式离合器,然后叫学生回忆跨自行车下坡时,脚踏板是否向后车轮一样在飞速的转动?学生回答:不是。因此前后链轮都没有向后轮一样飞速转动,显然装在同一根轴上的后链轮与后车轮的转速不同。
  在给汽修专业讲行星轮系时,笔者与学生进行以下对话;
  教师:汽车为什么能转弯?
  学生:因为汽车左、右驱动轮转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因为有差速器。
  教师:差速器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不知道。
  教师:是利用行星轮系的运动原理。
  在讲差动螺旋传动的位移计算式L=n(Sa±Sb)前,笔者与学生进行以下对话;
  教师:假如我坐在汽车上不动,汽车往前开了2米停下来,我的位置相对原位距离有多远?(以公路为参照物)。
  学生:2米。
  教师:假如车往前开了2米的同时,我在车上往前走了0.5米,这时车停了下来,我的位置离原位有多远?
  学生:2.5米。
  教师:假如车往前开了2米的同时,我在车上向后走了0.5米,车停下,我的位置离原位有多远?
  学生:1.5米。
  教师:若车往前开了2米的同时,我在车上向前走了2.1米,车停下,我的位置离原位多远?向前偏还是向后偏?
  学生:向前偏了0.1米。
  教师:若我是向后走了2.1米,情况又如何?
  学生:向后偏0.1米。
  接着画出右图分折:
  L=n(Sa±Sb)式中,取“+”、“-”
  计算的原因及计算结果为“+”或“-”的活动螺母的位移大小及方向,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讲液流连续性原理时,这是一个颇令人费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这个原理,笔者引入了生活中学生实践过的事情作为例子引入这一理论。即:当我们用胶管接自来水冲洗地板时,常用捏小管口的方法获得较快的流速,这时我们发现水流并没有因管口变小而受阻不畅,甚至聚集在胶管的某一处胀裂,相反,照样能及时畅流。根据物质不灭定理,液体在管中流动时,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因此,说明:“液体在流经无分支管道时,每一截面通过的流量相等”这一液流连续性原理。学生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也认识了这一原理。
  除此之外,教材上还有不少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讲解的内容,如泵的工作原理可用上钢笔水打比方,讲压力控制阀时可用高压锅的气阀作例子等等。
  从教学效果看,借用学生熟悉的事情作比喻,要比直接解释更有效,由此可见,比喻具有深入浅出之功效,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浅显化,并能使人由此及彼地引发联想,触类旁通。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声形并茂,在教学艺术上,把思维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在介绍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时。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国外的事物带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对于活跃思想,拓宽视野,开扩思路,丰富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和应用国外的先进科技知识和工艺技术是非常有效的。又如讲解棘轮机构时,通过画面不但可以把棘轮的整个运动过程反映出来,还可以把棘轮机构在各种机器设备的应用播放出来。既有局部,又有整体,使学生尤如身临其境参观各种机器设备,对棘轮的运动、特点、应用得到深刻的了解。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