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的比较研究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 要:采用问卷法,代写论文对初一至初三年级168名学业高分组和170名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学业高分组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显著高于学业低分组学生;而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2)学业高分组学生的工具性求助显著高于学业低分组学生,而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显著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
  关键词:不同学分组学生;成就目标;学业求助
  
   一、成就目标和学习求助
  
  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1]。近年来成就目标理论的新进展是 Pintrich和Elliot等人在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四分目标定向的理论结构,四种目标分别是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2]。Pintrich等认为,在掌握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任务的掌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来评价自身的表现;在掌握回避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在成绩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以表明自己最聪明,最棒;在成绩回避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四分法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大量研究表明,成就目标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
  学业求助作为一种与学业成就有关的学习策略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学业求助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2],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业求助都有利于学业。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学业求助分类的研究,力图深入揭示学业求助存在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为提高个体学业成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诸因素中,成就目标、学业求助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采用成就目标的四分结构框架,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业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的比较研究,探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有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和教师、家长的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分别随机抽取邯郸市重点初中和普通初中各一所,在每所学校初一至初三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2个班633人)学生作为被试,确定学业高分组168人,低分组170人。基本情况如下:   
  
  2.测量工具
  (1)成就目标量表。采用刘惠军编制的《成就目标定向量表》,该量表由29个问题构成,包括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四个分量表,量表采用5点记分方法。
  (2)学业求助量表。采用北京大学Insight Group修订的学业求助行为量表,该量表包含20个项目,包括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三个分量表。量表采用5点记分方法。
  3.测量程序
  由研究者担任主试,采用班集体施测方式,以统一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当场收回问卷。使用SPSSl3for 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两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差异的比较研究
  通过t检验考察两组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上的差异,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在成就目标定向的四个维度上,两组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具体表现为学业高分组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显著高于学业低分组学生;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
  2.两组学生的学业求助差异的比较研究
  通过t检验考察两组学生在学业求助行为上的差异,结果见表3。  
  
  表3结果表明,在学业求助的三个维度上,两组学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具体表现为学业高分组学生的工具性求助显著高于学业低分组学生;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显著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
  
  四、讨论
  
  1.两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差异
  本研究发现:(1)高分组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显著高于低分组学生;(2)低分组学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高分组学生。
  高分组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显著高于低分组学生,这表明高分组学生在学习中更关注任务的掌握、学习、理解和自身能力的提高,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和工作的内在价值,因而会对学业成绩带来积极影响=
  高分组学生的成绩趋近目标显著高于低分组学生,这表明高分组学生在关注学习和工作的内在价值的同时,也倾向于追求高成绩,力求表现得比他人优秀,以表明自己最棒。正因为如此,成绩趋近目标对认知和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对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导致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低分组学生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高分组学生。这表明,低分组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点更多的是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如何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这主要是由于其学业成绩不理想,与他人比较时获得负面体验多的缘故。这种心态势必导致高焦虑的产生,近而影响学业成绩。
  两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存在显著差异,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不同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的不同影响。
  2.两组学生的学业求助差异
  本研究发现:(1)高分组学生的工具性求助非常显著地高于低分组学生;(2)低分组学生的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非常显著地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
  高分组学生的工具性求助显著高于低分组学生,这表明,高分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倾向于先经过自己的充分思考,对充分思考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向老师、同学询问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一些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求助才是教育心理学家所称的“适应性的自我调控策略”,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高分组学生也许正是掌握了这种适应性的求助,促进了学习,才导致取得了好的学业成绩。此外,教师对高分组学生期望高、关注多、情感积极,对他们的提问反馈积极,这也强化了学生求助的行为,使他们的学业求助行为显著高于低分组的学生。
  低分组学生的执行性求助显著高于高分组的学生,这表明,低分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倾向于不经过深入地独立思考,就马上向他人提出给予帮助。低分组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中倾向作执行性求助,原因可能是:(1)由于长期的问题积累,低分组学生已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直接向老师或同学询问或要求同学代替自己完成任务;(2)低分组学生对有助于学习的学业求助策略还没有掌握,或不会运用,不懂得如何进行工具性求助;(3)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把学业求助看做是具有学习动机的表现,而不加区分地予以肯定,导致好问不思现象的出现,对提高学业成绩无益。
  低分组学生的回避求助显著高于高分组学生,这表明,低分组学生在学习中虽然最需要帮助,却不主动求助。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阶段,他们开始特别关注自己在别人尤其是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认可,而向他人求助固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也要承认自己在知识技能上的不足,担心会令别人瞧不起或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二是相对于高分组学生而言,教师对低分组学生所表现出的期望和行为显然不同,这样就可能导致低分组学生为避免老师的消极反应和由此带来的尴尬,便采取不主动求助的策略。
  
  五、结论
  
  1学业成绩高分组与低分组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业高分组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显著高于学业低分组学生;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
  2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的学业求助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业高分组学生的工具性求助显著高于学业低分组学生;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非常显著地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
  
  参考文献:
  [1]方平,张咏梅,郭春彦.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1999(1).
  [2]李晓东.关于学业求助的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9,7(1).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