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体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实验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高等教育  

      摘要:通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进行职业素质测评与班级团体职业指导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开展班级团体职业指导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班级团体就业指导
  
  问题的提出
  
  (一)实验背景
  据统计,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60万人未能在毕业后马上落实就业单位,根据现有的数据,新华网在2005年初预测,如果就业状况没有太大的改变,在2005年全国34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至少将有80余万人不能很快走上工作岗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显然是不正常现象。发生这种不正常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就业的本质是社会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与认可,因此,大学生是否具备了社会需要与认可的素质便成为能否就业的重要因素。本课题前期的一项调查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指大学生面对就业时所具有的就业观念与就业素质。就业观念指大学生对有关就业问题的心态、倾向、期望等心理上的预先安排与筹划,包括理性地适应竞争的心态和积极地应对竞争的心态;就业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素质(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力、文字和表达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专业素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特殊素质(具备更高一级人才应有的素质和富于个人特点的突出素质与能力)。
  职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学生按照个人的特长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专业或职业,并培养其选择专业或职业的意识与能力,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的目标。班级团体职业指导是指以大学生自然班级为单位,在就业指导教师支持下,全体学生都参加的短期团体就业指导活动。班级团体职业指导的特点是:(1)对象为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学生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有序组织;(2)通过活动形式给予指导;(3)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助人发展的功能,相信被指导者的潜能,相信人有能力帮助自己,指导者所起的作用为助人自助;(4)强调团体动力,重视团体活动中人际交往与互动对人的影响。班级团体职业指导的模式为就业指导与实践体验渗透,目的是给学生以就业理论常识和就业实践经验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鉴于此,本课题组开展了将班级团体职业指导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程的、实践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验。
  (二)实验设计理念
  实验的具体做法是改变以前就业指导只是单纯的讲座和毕业前的就业技巧介绍的“快餐文化”现象,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毕业生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的文件精神。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确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但随着就业形势的改变,其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传统的就业指导将学习与实践割裂开来,学生仅仅获得“被告知”的知识,永远只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至于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无从谈起。就业是一个实践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就业综合素质,提高择业成功率。当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信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的主渠道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这显然无法与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就业指导模式需要顺应形势的变化,满足学生及用人单位的要求。
  班级团体职业指导是一项教学实验活动,以“职业素质测评”为突破口,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职业素质测评是对个人稳定的素质特征进行的测量与评价,个人稳定的素质特征包括能力因素(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个人特质因素(气质、性格、行为风格)和动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与价值观)。参加实验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里,利用电脑做职业素质方面的系列测试题,最终电脑系统会给每位测试者一份“系统测评报告”。教师在“系统测评报告”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就业素质评价,使大学生的个人潜质得到很好的开发。
  班级团体职业指导依据就业动力支持模式,对不同的年级进行不同的指导,将指导对象分为毕业生、中年级生、初级生三类,具体指导分为就业理论(政策、观念、职业生涯、技能等)与实践体验(团体指导、实习演练、自我调查、文件分析、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两个步骤。
  对毕业生进行的综合指导重点突出“就业观念”与“职业生涯”,实践体验的落脚点在“就业技能”上,具体内容为:(1)为准备注册升学的学生提供入学前的咨询和指导。(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培养其生存、创业的实际本领。(3)帮助学生联系落实实习岗位,注重学生社会生产实际工作经验的取得和能力培养。(4)与劳动局、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开办定期或不定期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学校就业中心主持)。(5)为已毕业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提供职业培训课程和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及职业能力测试等。
  对二年级学生进行的分级指导重点突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的落脚点在“自我认知”上。
  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的分步指导重点突出“就业观念”,实践体验落脚点在“就业形势”上。
  
  实验对象与方法
  
  实验对象及控制变量邯郸学院有4个大学专科毕业班,其中两个是文科班,两个是理科班。从文科班和理科班中各随机抽出一个班为实验组(60人),剩余的两个班为对照组(58人),由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团体就业指导教师。对实验组运用团体活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技术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就业指导,每周2小时,对照组不参加团体指导,处于常态。
  实验自变量在实验组运用“人员素质测评”与“班级团体职业指导”模式,考察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评价。  实验因变量以实验组的就业率统计作为检验实验有效性的依据。
  统计方法根据课题组采集的信息,将实验结果在WindowsXP环境下运用Excel的“数据分析”进行处理。
  实验结果与差异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对照组就业压力与就业观念的差异比较(X±SD),实验组在人际关系敏感、迷茫与恐怖方面实验前后差异极其显著,在抑郁、焦虑方面实验前后差异显著。对照组只在人际关系敏感一项实验前后差异显著,其余各项差异均不显著。
  
  由表1可见,实验组在就业压力、就业观念上实验前后差异显著,对照组在这方面无显著差异。
  由表2可见,实验组学生在个人志向取向、能力取向、机会取向等自我认知方面的测试结果均好于对照组。学生在进行了“职业素质测评”后,每个人都对自己进行了准确定位,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明确的认识。“职业素质测评”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明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减少就业准备的盲目性,提高就业准备的针对性和效率,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本研究表明,在性格、适应竞争程度、职业发展规划明确程度、实践活动、职业设计理念等五个因素与就业准备的关系中,职业规划明确程度对就业准备的贡献率高达55%,由此可见职业规划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由表3可见,实验组学生经过系统的职业指导,就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职业素质测评”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工具职业素质测评可以对最常见的1000余种职业进行个人职业适应性预测,能够自动打印专家报告,提供求职、培训、指导、诊断建议,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就业方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
  班级职业指导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有效平台学生经过学校系统的就业指导,可针对自身制定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缩短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提高就业率。学校应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教育体制,将学生非常关心的就业工作作为改进管理工作的突破口,依据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就业教育贯彻到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中,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应对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并有目的地开展升学与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指导,可以降低学生的就业时间成本,减少家长的资助经济成本,提高学校的入学率,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庆年.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2]熊超群,周良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与实践[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田玉敏.大学生就业指导[M].香港: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2000.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