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木笛》是课改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主要选取了与国家利益、民族精神有关的文章,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不忘历史的情感。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的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已经初步了解到朱丹“放弃终试”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有关,但是他为什么宁愿放弃自己热爱的艺术,也要悼念遇难的亡灵,为什么外国大师又破格录取他,学生并没有真正感悟到,尤其是笛声寄托的哀思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音乐渲染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定的如下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针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进行质疑:


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第二个环节: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没有忘记”,


追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环保纪念日)


(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


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再读)


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引入与教师的引读,使学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础上,对朱丹当时的心情便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朱丹作出选择的不易做铺垫。】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想想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矛盾、歉意……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朱丹虽然内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终试机会。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喻的选择 ?(正是他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揣摩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朱丹内心的悲痛与选择的艰难,从而突出他的爱国情怀】


第三环节: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一)、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读)[]


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i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雪,仿佛一片油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体会这份悲痛的心情,以读代讲。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评读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感受孩子们悲痛心情,体现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2、教师小结:临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们手擎红蜡烛,悼念亡灵。


(二)、品味笛声,感受心声


1、于是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2、这段话在写什么?(笛声)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白辅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笛声所表达的情感。】


这笛声给人什么感受?悲凉凄切,寒冷。


3、读了这几句,你对朱丹有了那些了解?内心悲痛,充满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让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一起听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吧!


你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悲伤、难过、凄凉。


4、悲伤!难过!让人落泪,如果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哪个词呢?如泣如诉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诉呢?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笛声如泣如诉,它在向人们倾诉:( );它在控诉( );它在呐喊(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深化文章主题】


(三)、受到感染,破格录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动的主考官也来到了纪念碑前,他也听懂了朱丹的心声,他告诉朱丹:“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大师,让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原文: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大师希望让音乐成为一种呼唤,呼唤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再来仔细打量一下这个被破格录取的朱丹,哪一段具体介绍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朱丹为什么穿这样的衣衫??


★(云锦——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它是中国的代表,朱丹时刻把祖国记在心中。


梅花——迎风傲雪,它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挠。)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外貌体现人物特点——爱国)


2、结论:在写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为突出人物品质服务,所以我们写作时也要引起重视。


【设计意图: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9、木 笛


放弃终试 破格录取


爱国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木笛手朱丹在考试是为什么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说明什么?


2、那位声名远扬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录取了没有参加考试的木笛手朱丹?(请写出两方面的原因)


【教学特点】


1、教学过程以“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这一大问题引领全文。避免碎读碎讲,体现文章的整体性。


2、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 点击查看“西罗园小学 李淑芬”的其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