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教学设计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选读课文7《木笛》。
  教学目标:
   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
  教学主线:
    层层叩击文本,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以“如泣如诉”为轴心,在“泣”和“诉”两个层面上挥洒,铺设“笛声如泣如诉,烛光蕴含希望”的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教学过程:

  (一)如泣如诉,于词语扩散中倾听声音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手握木笛,身穿黑色云锦衫的朱丹,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尽情地吹奏。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木笛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找到了请举手。请你来读。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他找到了,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师:描写笛声的句子还有吗?谁再找找?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这些描写笛声的句子中,你们感触最深的是哪些词?
  你们找到的词语,老师也深有感触!
  (大屏幕出示词语:悲凉凄切、脉管滴血、如泣如诉)
  师:谁有感情地来读读。
  师:我们一起读!
  师:谁来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师:随机板书“如泣如诉”
  师:这笛声中包含着哭泣声、倾诉声、凄切声、悲痛声,让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
  师:朱丹的笛声为什么如泣如诉?
  (二)如泣如诉,于国耻国难中品味泪水
  师: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是啊!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没有忘记,我们每个人都不该忘记那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解说:1937年12月13日,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在南京开始了:这是一场让你不得不蒙住眼睛的残杀。整座城市一片混乱,成千上万的死尸随处可见,日本人在人群中浇汽油,然后用点着火的机关枪扫射,当子弹射中他们的身体时,汽油也着了火,当汽油着火后,他们燃烧的身体情不自禁的颤栗。)
  师补充:这场大屠杀整整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是每分钟约杀6个。
  师:同学们,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还是什么?你说
  生:(引导几名学生说“国耻”之类)
  师:这是国耻!更是人性的悲哀!这一天是哪一天!(板书:国耻12月13日)朱丹没有忘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蒙受奇耻大辱的日子,他又怎能吹奏欢快的曲目呀!我们一起再来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分角色读,师读提示部分。)
  师:“朱丹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
  生:“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师:“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生:“没有。”
  师:“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生:“请原谅……”
  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三)如泣如诉,于凄凉笛声中聆听倾诉
  师:此刻,朱丹泪流满面,朱丹为什么而留泪?
  他默默地走了,批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他看到怎样的画面?
  大屏幕立即出现课文片段:
  “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芍缴衔奚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br>   生:齐读这一段话。
  师:这段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中,你觉得最能感动朱丹的是什么地方?(画面中有什么?)
  烛光
  幼松林
  红烛泪遇难同胞的血泪
  这画面也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感动再读
  此时此景,朱丹伫立雪中,从绒套中小心地取出心爱的木笛,用笛声诉说心声——(听笛声)
  师:你们听到的是怎样的笛声?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谁愿意把自己的感悟读给大家听
  (指名)你读出了怎样的笛声?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悟齐读。
  师:笛声如泣如诉啊,朱丹通过笛声在倾诉什么?结合你对课文、对朱丹、对笛声的理解,请把你所听到的朱丹的心声写下来。
  (大屏幕出示:朱丹的笛声倾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和着音乐练笔写话。)
  师:笛声化作了一首小诗,再读笛声!
  (四)、意外结局,共铸国魂。
  师:朱丹的笛声感动了孩子们,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一位特殊的听众,他就是(大师)。请你从课文中找找,大师也被感动的语句。
  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大师说:“不,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大师为什么要向朱丹鞠躬,为什么要请求朱丹的原谅?)
  适时总结:大师被朱丹在国耻日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失去考试机会,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感动了,这种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就是国魂!(板书:国魂)
  师: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小诗。
  (课件出示小诗)
  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的这段血泪史
  每一朵烛光
  蕴含希望

  (板书:)
                     木笛
                 国耻(12月13日)  国魂
                 笛声        如泣如诉
                 烛光        蕴含希望

  课后回顾:
  《木笛》是一篇写纪念南京大屠杀的课文,作者借一位青年演员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尽情地吹奏起如泣如诉的木笛声,在笛声和烛光的强烈视听碰撞中,给我们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
  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35分钟内,朱丹“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和“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不可能平均使用力量,所以“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中对话教学一笔带过,重点聚焦“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笛声即心声,以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为轴心,铺设“笛声如泣如诉,烛光蕴含希望”的情感主线,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感悟朱丹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国魂”。
  课文教学从笛声引入,“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提炼描写笛声的词语,感受词语背后传递的信息,倾听心声,层层递进,又紧紧遵循从整体导入(通过浏览全文,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到部分层层递进,再到整体(结合你对课文、对朱丹、对笛声的理解,把所听到的朱丹的心声写下来)的原则进行教学。
  三十五分钟的课很快就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永远不会停止。说实话,学生们表现地很不错,无论是他们的语言还是他们的表达都很出色,但课堂中总是有着很大的缺失感。
  应该说这堂课本身给我的是挑战,我是在犹豫中尝试上的,像这类情感性强的文章,光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品悟,那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只有教师通过激扬的文字,动情的语言进行情感铺垫方能实现。我在试着这样做,但做的很不够,导至学生的情感没有全然的被点燃,被激起,因此学生的回答有些偏冷。
  课中给予学生的发挥空间太窄,我明确意识到这点,但又不知道如何在这类情感性强的文章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文本的理解,文采的修炼,文学的积淀,课堂的聆听是我今后必须努力的目标。
  带着满腔激情走入课堂,带着点点思考回顾课堂,带着个个疑问反思课堂,这样教学痛并快乐着。期待着各位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